background image

有人泼冷水,来驳斥你,反对你,一方面让你反思,一方面给你动力证明自己。

第六,

P2P 的生存困境在于模式问题。

P2P 被定义为金融机构,必然是受到资本约束的。随着业务的不断做大,资本金必然要

求不断的增加,你的资本回报率必然是受限的,反映为金融机构要有高估值的难度很大。这
个行业的投资价值不大,而且带有很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基本上你走了这条路,就回不了
头,想退还退不回来,因为你带有很多外部性的债权在。债权一天不解除,你的估值就没太
大意义,风险的滞后性是个地雷,而且金融往往是看天吃饭的格局,个体能力无法对抗经
济形式,容易被经济形式决定,不同的天气下,坏账率差异极大。

P2P 最核心的模式问题在于无法解答风控命题,这里面反映的其实是风控层面上,P2P

只能依赖能力解决,而银行却可以依赖特许经营权解决。在全球范围内,风险问题通过技术
解决这种方式,基本被证明无效。风控技术是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决定不了风控
的质量。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效,哪怕大数据也一样,即使有一天,他能有效的筛选和决定客
户群体的信贷质量,其实也是无效的,风控跟业务是个博弈体,因为目标市场最终是一致
的,好的风控基本上意味着无业务可做,因为你不能做的业务,人家都做了,你就要饿死。
市场不止你一家机构,除非你获得了排他性的市场,你才能说了算,但是这个不可能存在。

还有风控技术是无法决定贷后行为的,放贷之后对客户的约束大幅度下降,再好的贷

前调查,都会在贷后失效,因为你无法约束他在获得你贷款之后,不在进行其他融资,从
而直接改变你贷前调查的一切结论。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典型反映为金融机构不断提高
风险容忍度来发放贷款的行为,所谓的风控标准,都形同虚设,所谓金融创新,都是为了
发放贷款寻找借口,你如果恪守风控,基本就是饿死的格局。

全球范围内,从历史上来看,风控命题的解决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信贷化领域通过特

许经营权,来构建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池。合法的庞氏骗局,让银行能对抗各种系统性风险,
即使这种情况下,银行也会破产,不具备银行这个特许经营权的信贷机构的存活难度,只
会更大。所以,让

P2P 的能力来对抗制度,太为难 P2P 了。第二个方式是证券化市场里的风

险市场化,自我定价和自我承担,通过市场来消化和流转风险。这两个其实核心都没解决真
正的风险问题,但是都通过制度的安排,来实现风险在不同周期里达到平衡,达不到平衡
的就死掉,考验的银行的

“三性”之间的平衡管理水平。

第七,

P2P 目前的生存逻辑。

显然

P2P 在这两个层面,都是缺乏优势的。目前 P2P 的生存逻辑,在于两个方面,第一

个是能力领域,专业能力或者生态体系铸就的能力,让他能在这个范围内生存,但是专业
能力的不确定性太大,反映的核心是能力的不可批量复制,所以,很难做大,而阿里等这
种生态体系铸就的能力,则受限制于体系,对于生态而言,更多是工具使用,很难成为模
式。

第二个逻辑可能是银行在管制业态下,无法对一些存在需求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普

遍反映为小微贷款,一方面是银行目前还有相对管制利润存在,另外一方面是管制限制了
能力的发挥,同业之间的竞争成本使得银行无法沉下来做这块市场。这个逻辑短期合理,长
期估计会抹平,他应该是是特定的阶段性行为,尤其是随着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是银行竞
争加剧,银行不断寻找细分市场,逐步介入该层面领域,还有一方面是,银行的存款也会
利率市场化,

P2P 目前的高收益其实很难得到维系,对于大量投资人而言,P2P 的收益需

求会分化,贷款需求一样也会分化。所以,也很难持续,中国式

P2P,更多还是从属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