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3.2 优化方案的数值模拟 

  

 为验证所提出的建议优化方案的合理性,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隧道在建议支护

措施下的开挖过程进行了再次分析。模型除了初期支护锚杆仅布置在拱顶

12O0 范围,钢拱

架为格栅

12×15@150,同时拱墙和仰拱厚度调整为 35cm 外,其他与前述模型的建立相似,

其参数见表

1、2。

  

 图 4 为隧道第 1 次开挖后围岩与初期支护计算结果。结果显示,在第 1 次开挖后,隧道

围岩整体受压,最大压应力集中在方向,量值为

5.O6MPa,位于拱与地面连接处。进一步

分析支护结构的弯矩可知,拱与地面连接处的弯矩较大,有应力集中现象,在施工中应对
其加以重视,加强监测。

 

  

 图 5 为隧道第 2 次开挖支护后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隧道围岩仍整体受压,最大应

力仍集中在方向,位于边墙与仰拱连接处,最大应力值为

4.87MPa。进一步分析支护结构弯

矩可知,仍有应力集中现象,施工中应加以重视。

 

  

 以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采用建议支护优化措施后,围岩应力仍小

于其极限抗压强度,弯矩较小,可以保证施工安全。

 

  

 3.3 优化方案的效果 

  

 为验证所提出建议优化方案的合理性,施工过程中对 6 个断面进行了变形监测,监控

量测项目有拱顶下沉量测与周边位移量测

(图 6),量测从 2O05 年 7 月 23 日陆续展开。以

ZK141+768m 监测断面为例,该断面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监测结果(均为 2005 年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该断面最大拱顶下沉量为 5 mm,周边收敛量最大值小于 7 mm,下沉

速度与收敛速度均呈现收敛的趋势。因此,以该断面为代表的洞身围岩,在监测期间拱顶下
沉与周边收敛量均较小,下沉速度与收敛速度均呈现收敛的趋势,这表明洞身围岩在开挖
支护后变形较小,整体稳定,同时也说明优化设计效果明显。

 

  

4、结语 

  

 (1)所研究隧道围岩为水平岩层,由于层厚一般较大,未见薄层,受其影响,隧道开挖

后不会发生顶板弯折内鼓破坏,但受结构面切割与岩层层面组合影响,围岩易在拱顶产生
离层破坏,在拱肩处产生掉块现象。

 

  

 (2)隧道围岩现场跟踪调查显示,隧道整体稳定,围岩原分级结果偏低,造成支护设计

偏于安全,需对围岩分级进行调整,对支护方案进行优化。由此也说明,针对隧道工程,尤
其是长大隧道,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围岩分级,在确保快速、安全、经济、合理的情况
下,提供较优的设计方案。

 

  

 (3)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监测结果均显示,对所研究隧道

支护设计的优化是合理的,不但能够节约资金和保证安全,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工期,为其
他类似隧道的施工建设提供了有力参考。

 

  

 (4)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隧道围岩主要由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而泥岩的试验结

果表明,其强度受水的影响较大,因此,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防水。虽然本研究隧道中仅见到
少量局部渗水,但局部裂隙水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雨季靠近洞口段,极可能会由于
上部裂隙与隧道贯通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2]  张 勇, 张子 新, 华安 增. 高速 公路 隧道 的围 岩变 形特 性 [J] . 中南 公路 工程 ,

20O1,26(3):12―14. 
  

[3] 刘劲勇.连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4]  林刚,何川.双连拱公路隧道支护结构体系试验研究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