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

7)基坑 9 节段。此范围左侧基坑及右侧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2 道钢筋混凝土横撑+2

道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人行隧道侧的纵、横向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

+1 道钢筋混凝横撑

(斜直撑)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直径

1.2 m,间距 1.4 m。钻孔桩之间采用直径 0.8 m 双管

旋喷桩止水,旋喷桩桩底要求进入砂质粘土层或强风化层不小于

1.0 m,旋喷桩与钻孔灌注

桩搭接为

0.2 m。钻孔桩顶设置 1.2×1 m 冠梁,左侧基坑及右侧基坑在排桩内侧各设一道腰

梁及二道锚座,人行隧道侧基坑在排桩内侧设置一道腰梁,腰梁与冠梁的竖向间距为

3.5 

m,上锚座与腰梁间距左侧为 4.5 m 右侧为 4 m,下锚座与腰梁间距左侧为 7.5 m,右侧为 8 
m,在对应两侧冠梁、腰梁之间各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横撑,横撑沿隧道纵向布置间距分别

10.5 m 和 10 m。直撑断面尺寸为 0.8×0.8 m,斜撑断面尺寸为 0.6×0.6 m。由于钢筋砼撑长

度较长,因此,在砼撑长度范围内设置多根钢立柱作为支撑,以改善横撑受力。钢立柱采用
Q235C 角钢和钢板焊接而成,钢立柱基础采用直径 1.0 m 钻孔灌注桩。钢立柱与钢筋砼横撑
固 结 。 锚 索 钻 孔 直 径 为

150  mm , 水 平 间 距 为 1.4  m , 夹 角 为 20° , 单 根 锚 索 由 三 束

7φ5(d=15.2)钢绞线组成,沿锚索纵向每隔 2.0 m 设置一个对中支架。 
  (

8)坑 10 节段。此范围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2 道钢筋混凝土米字型横撑+2 道预应力

锚索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直径

1.2 m,间距 1.4 m。钻孔桩之间采用直径 0.8 m 双管旋喷桩

止水,旋喷桩桩底要求进入砂质粘土层或强风化层不小于

1.0 m,旋喷桩与钻孔灌注桩搭接

0.2 m。钻孔桩顶设置 1.2×1 m 冠梁,在排桩内侧各设一道腰梁及二道锚座,腰梁与冠梁

的竖向间距为

2.5 m,上锚座与腰梁间距为 5.5 m,下锚座与腰梁间距为 8.5 m,在对应两侧

冠梁、腰梁之间各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米字型横撑,

 横撑沿隧道纵向布置间距为 10 m。直撑

断面尺寸为

0.8×0.8 m,斜撑断面尺寸为 0.6×0.6 m。由于钢筋砼撑长度较长,因此,在线路

中心线处设置一根钢立柱作为支撑,以改善横撑受力。钢立柱采用

Q235C 角钢和钢板焊接

而成,钢立柱基础采用直径

1.0 m 钻孔灌注桩。钢立柱与钢筋砼横撑固结。锚索钻孔直径为

150 mm,水平间距为 1.4 m,夹角为 20°,单根锚索由三束 7φ5(d=15.2)钢绞线组成,沿
锚索纵向每隔

2.0 m 设置一个对中支架。 

  (

9)基坑防水及排水。除了采用止水帷幕防止地下水进入基坑内,冠梁顶部还设置 50 

cm 高砖砌挡水墙防止地表水进入基坑。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在基坑两侧设置排水沟,
每隔

30 m 设置一个集水井,其直径为 0.8 m,深 0.8 m(如图 1)。 

  

3 隧道基坑支护施工 

  为保证河涌行洪的需要,隧道施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利用沽水期采用土围

+钻孔桩的支护体系,将河涌河道弯曲压缩至河道东侧,先行施工 1~7 节段;完成 6~7

节段后,方可进行第二个阶段施工,本阶段主要是行洪河道的转移工作,在主汛期来临之
前,将主行洪通道移至水流顺直的西侧,并形成河涌中的一个中心岛;第三个阶段则是利
用中心岛向东侧和西侧向中心岛两个方向同时推进形成土围堰

+钻孔桩的支护体系,进行 8

15 节段的施工。 

  (

1)第一阶段。施工围堰 1,与电厂西路形成闭合稳定的围堰区域。施工隧道 1~7 节

段、人行隧道侧

 

  前半段及

8 节段处横向基坑支护桩及止水桩,形成支护结构和止水帷幕,抽干围堰中

水后进行隧道土方开挖。施工车行隧道

1~7 节段及人行隧道西岸前半段结构。但应利用沽水

期优化施工车行隧道

6、7 节段及人行隧道西岸前半段结构,待其施工完后,首先恢复电厂

西路即防洪大堤的功能,并施工

7 节段 j 端和人行隧道前端的 C30 砼支撑条,按要求回填

隧道间及隧道与支护桩间的中粗砂或砂性土至隧道顶板面,拆除一层、二层支撑系,随后对
车行隧道

6~7 节段及人行隧道西岸前半段结构顶面上进行回填和硬化河床,恢复至开挖前

河床标高。

1~5 节段继续施工,直至完工,同时进行第二阶段中心岛施工转换。 

  (

2)第二阶段。施工钢封门支撑面和钢板桩支撑横梁。安装中心岛钢封门及插打钢板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