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不格外勤奋,一天多工作几小时,再多工作几小时,晚上十一二点还在打工作电话,即便
周六周日也常常被工作征用,而这些额外付出绝大多数是无偿的。
 

 
必须勤劳,勤劳,再勤劳,这就是中国人为制度成本付出的代价。
 
茅于轼对此曾说过,中国自

1978 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其中一项关键武器就是靠勤

劳而廉价的劳动力弥补了制度资本的不足,成就了过去几十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现实:
一方面中国GDP每年都在赶英超美,另一方面中国人比世界其他民族都更勤奋更拼命,
但仍然不怎么有钱。
 
普通人做生意,力气都下得很大,回报却都来得很小
 
前两部分是从宏观角度入手,现在把视角调低来看看身边无处不在的小买卖:公司楼下的
早点流动摊、晚上不起眼的角落里的烧烤摊、家乡小县城里永远灰扑扑货品一副要过期的模
样的小超市

……

 
这些小买卖有高度相似的共同点:摊主经营的买卖都很小且不会扩张;买卖资产有限,也
不怎么雇佣员工;在他们周围存在不少相似竞争者;摊主都很勤奋,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
间和精力都投在里上面;这些小生意大多赚不了几个钱。
 
为什么普通人做小买卖,永远都摆脱不了

“勤劳而不富有”的低级循环?

 
假设壹读君家住小镇上的大姨妈把自己家的一间房子改造成一个小卖部(这个现象太普遍
不过了),用一万块钱积蓄买了两个货架和一个冰柜,又花一千块钱进了些饼干瓜子汽水
冰糕,然后每天从早到晚都守在小卖部里。
 
天气热,附近的小孩子都跑到这个小卖部买消暑零食,大姨妈第一个月就赚了

1600 块钱,

不算固定资产投入,边际收益是

1.6,净收益 60%。听上去还不错,但买货架和冰柜的成本

远远还没赚回来,并且还没算上大姨妈投入的时间成本。
 
于是,大姨妈第二月又投入

3000 块钱进了更多零食日杂,每天在小卖部里投入更多精力,

商品一下子卖掉很多。但是天太热,一些没及时卖掉的蛋糕开始变质,只能丢掉。尽管这个
月大姨妈赚了

4200 块钱,但边际收益降到了 1.4,也就是说,她的投资增加了 3 倍,但是

总收入只相当于以前的

2.6 倍。

 
大姨妈用她最质朴的生活经济学算了帐之后,发现扩大投入并不划算,还是保守经营,赚
点小钱就好。
 
壹读君的大姨妈是普通人做小买卖的缩影

——在现实世界中,穷人做生意很容易发展起来

但其发展潜力很快就会耗尽。那些家庭压力大、动力强烈、更能吃苦耐劳的人为了增加收入,
做出的最普遍的选择是拼了老命,花更多时间经营几种不同的小买卖,而不是努力扩大其
中任何一个买卖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