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制 度 有 着 自 己 的

“生命周期”,存在着效率递减的规律。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

发展和完善以及不断面临被替代的过程。制度效率的

“生命”曲线在达到一定点之后,会随着

生存时间的递增而同时出现效率递减的趋势。制度效率递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出现危

机,进而推进制度变迁。既有制度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协调成本、调适的预期和不可逆转的投

资,使得既有的制度限制了选择的可能性,即表现出一定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能够经受住

外部环境的微小变化,除非出现危机而引起制度变迁。危机的出现,可能是制度本身的内在

特性所衍生的,如制度内部累积性后果导致资产、权力角色的分配发生变化;也可能是源于

环境的变化,如新技术创新的出现、外部冲击、经济交换域的增大等。关于制度的变迁主要有

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决策者总是在既有制度安排上进行边际调整,制度变迁因而是渐进的

通过持续的边际调整而产生制度的变迁;另一种认为制度根本的结构变迁通常是突发性的

总是发生在危机阶段;第三种认为外部环境变化本身也许并不能引发制度变迁,而是当外

部环境的变化超过某个临界值,引起内部变化,促使制度的结构变迁。

 

  诺斯认为,经济制度之所以发生变迁,是因为在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看来承担这些安

排的成本是有利可图的,其目的在于获取一些在旧制度安排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润。一项新制

度的初始必要条件是贴现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只有这一条件被满足时我们才希望能

试图改变一个社会中既存的制度结构和产权结构。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

“第

一行动集团

”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

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

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

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

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对人的行为和具体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影响行动者的行为及政

策的制定,使得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和多数具体政策

“沿着既有路径延续下去”,即“路径依

”(path dependen-cy)。Arthur 从经济学的角度,用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来说明制度自

我增强的过程。制度一旦建立后,会以特定的方式根据参与者的物质和人力资产的情况而赋

予他们不同的内在价值。相应地,参与者则沿着增加其价值的方向积累资产和发展潜能,反

过来又支持了制度的扩大再生产。制度设计往往倾向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虽然制度可能

在缺乏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下运行,最终使制度处于一种

“锁定”状态。诺思(1981)指出:“人

找食品资料上一览食品文库!

http://wk.yl1001.com/sp/